《联合日报》刊发我校教师黄河文化研究文章
2024年8月10日,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机关报《联合日报》人文论坛版面刊发我校运河学研究院教授、黄河学研究院研究员郑民德文章《黄河名镇泺口的文化印记》。
文章如下:
黄河名镇泺口的文化印记
济南泺口历史上又称洛口、雒口、雒镇、下泺堰、堰头镇,临大小清河、黄河,自古即为重要的水运枢纽、盐业码头、商贾要途。在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前,食盐、粮食、药材、棉花通过大清河、运河进行联运,行销山东、河南、江苏、天津等地。黄河大改道后,大清河河道为黄河所夺,泺口又临黄河,依然是重要的航运重镇,下至渤海,上溯至鲁西、河南、山西等地,镇内店铺林立、商贾辐辏、百货云集,有“小济南”之称。
泺口水运交通发达,其地名与水有着密切关系,《水经注》载“泺水又北流注入济,谓之泺口也”,而济水即后世的大清河。金代时,泺口商人汇集,诸货沿大清河行销四方,随着人口逐渐增多,为加强管理,金政府置堰头镇,又名下泺堰、泺口,同时筑堰于泺水、大清河汇流之处,以分合流之水。元朝开凿京杭大运河后,因大清河与运河可联运商货,沟通全国各地商路,因此处于大清河沿岸的泺口交通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了著名的盐业码头与商货枢纽。清咸丰五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泺口交通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仍然是贯通山东东西的重要水上通道,对沿河区域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清时期泺口为大清河要津,当时大清河经济阳、齐东、武定、青城、滨州、蒲台、利津等地,自沾化县入海,因山东东部沿海所产食盐主要通过大清河运输,故又称盐河,盐船溯大清河而上,至泺口检验中转,再分销各处。为加强对食盐的控制,明代于山东置都转盐运使,下设胶莱、滨乐两分司,在泺口置批验所,清初裁胶莱分司,泺口食盐检验事务由山东盐运司管理,具体由批验所大使负责。
当时泺口置有顺、流、通、达四座盐园,每年春秋两季,山东盐政官员亲临泺口制定相关秤量标准,然后分销各引地。其中河南、江南引地称南运,引盐通过大清河运至东阿县鱼山南桥盐园囤积,然后改用车陆运至阳谷县阿城镇,从阿城装船由运河,经寿张、东平、汶上,至济宁安居镇,再陆运经金乡县至单县董家口,或至曹县刘家口,然后渡过黄河运至河南州县销售。运至江南引地的食盐,也从阿城镇装船,或由运河运至鱼台县南阳镇,经南四湖后,车运至江苏砀山李家口,渡过黄河后分销江南州县;或由运河至夏镇,过南四湖后,陆运至江苏萧县管粥集,渡过黄河后分销各地。除销往外省外,经泺口的食盐还在鲁北、鲁中、鲁南、鲁西销售,济南府、东昌府、泰安府、曹州府、兖州府所辖州县皆食用泺口转运而来的食盐。同时为保障大清河盐运安全,清代于泺口设泺口汛,置外委把总一员,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及处置河防险情。清末黄河北徙,夺大清河入海后,黄河航运取代大清河航运,沿海地区大部盐场毁于海潮与黄河水患,但仍有部分食盐通过小清河、黄河运往泺口等地。
便捷的水运交通与发达的盐业贸易,带动了泺口其他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的商货通过大运河、大清河、黄河、小清河转运至泺口,大量商人或在泺口开设店铺,销售食盐、棉花、粮食、茶叶、铁器诸商货,或以泺口为中转枢纽,将汇聚至该地的商货销往四方。全盛之时,泺口舟车辐辏、客货云集、百业兴旺,一派繁盛景象。
明代之前泺口虽有所发展,但因交通线路主要以大清河为主,所以境内商业多局限于山东省内,商品也多为本地所产。明清两朝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全国各地商人、商货通过运河、大清河、小清河、黄河转运至泺口镇,从而使商业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号称“巨镇”。
明代时济南历城大清河沿岸商贾众多,当地民众经商意识强烈,其中泺口镇的尚家林、纸房、桃园、乔家庄、苏家庄、于家庄等村民众多有以贩运鱼盐为生计者。清初运河畅通,泺口距商业重镇张秋、济宁、临清距离适中,大量商贾在泺口从事商业经营,商贾辐辏,著名诗人王士祯曾有诗言:“泺口千家聚,烟波远近村。沙鸥飞水市,石濑到闲门”,可见镇内人口之众多。
泺口镇富商聚集,五方杂处,外省商人以山西人为多,主要从事盐业贸易。由于长期在泺口定居,大量商人修建园林住宅,他们生活奢侈,僮仆成群,经常穿戴华丽服饰出城游玩。除外来商人外,当地民众也热衷于经商,如唐代秦琼的后裔有经商致富者,居住于泺口镇;历城人王伯忠在泺口镇贩瓷为业,热爱读书、勇于为善。
清末黄河铜瓦厢决口后,小说家刘鹗曾至泺口,称该镇距济南府西门十八里,本是一个极其繁盛的地方,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后,虽不时有货船往来,但不及大清河航运盛时。同治时,泺口交通便利,商贾辐辏,大量商船、货船经行该地,清政府在此设立抽厘分局,每年收银四五千两至一万两之间,远高于张秋镇、姜家沟等处,可见泺口过往商贾之众多。光绪初,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泺口设置机器制造局,有机器厂、生铁厂、熟铁厂、木样厂、绘图房、物料房、工料房等十几座,原因除泺口距省城较近外,还方便运输产品及在市场上采购原料。民国初年,通过黄河自泺口至河南郑州的商船、货船有数百只,主要运售山东、河南、山西三省所产煤炭、瓷器、粮食、药材、食盐、棉布等物产。1932年泺口黄河航运、铁路运输便利,城内有居民四五千户,人口一万五千余人,各类商铺上百家,粮食、土产、煤炭、杂货多于此中转。抗战爆发后,因战乱与黄河改道南徙,泺口镇商业受到严重影响,难以与兴盛时相提并论。
泺口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水运名镇,其政治、经济、文化深受黄河、大清河的影响。水运不但见证了泺口兴衰的整个过程,而且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加强对泺口历史文化、水运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文章链接:http://app.lhwww.com.cn/dzb.jhtml#/_2
(审核 运河学研究院)
聊大要闻
-
聊城大学在第五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斩获佳绩2024-08-12
-
美术与设计学院召开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专题研讨会2024-08-12
-
《中国教育报》刊发聊城大学党委书记关延平署名文章2024-08-11
-
聊城大学承办的电子陶瓷及元器件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2024-08-10
-
聊城大学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培训圆满结束2024-08-10
-
《联合日报》刊发我校教师黄河文化研究文章2024-08-10
-
聊城大学召开5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第六次推进会2024-08-09
-
聊城大学获批13项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4-08-09
-
聊大学子“三下乡”: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2024-08-09
-
我校2024年普通本科录取工作顺利结束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