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药学院创建于2010年,由国内知名抗体专家、国家杰青、长江学者郭亚军教授顶层设计、亲自布局、亲自推动与聊城大学联合创建。现有教职工44人,拥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1人。现设有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和药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制药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项目,制药工程专业承担“山东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学院依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招收硕士研究生,现在校硕士研究生34人,已形成完善的本科、硕士药学类人才培养体系。
一、学科科研情况
十四五期间我院发展总目标为“筑一流学科平台,树特色产教融合专业,构建应用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校企融合新示范”,全方位融合我校在生物与医药/药学领域的优势资源。生物与医药学科深度融合了抗体药物与靶向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聊城大学药学院、生物制药研究院、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优势师资和科研资源,并被遴选为聊城大学“强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学科拥有山东省药物分子设计与高端制剂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和山东省纳米药物与释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四个省级科研平台。集中有限的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凝练学院重点支持的科学研究方向:重大疾病药物靶点研究,抗体与小分子靶向药物的设计和筛选、药物生产创新工艺研究、高端药物制剂研究、药物质量和药效评价研究五个重点研究方向。形成以抗体药物和高端药物制剂研发为特色的五个学科团队。“肿瘤免疫靶向治疗创新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抗体与小分子药物设计和筛选创新团队”成功获批“聊城大学光岳学者创新团队”
近10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5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9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累计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学院与抗体药物与靶向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的“咽喉疾病相关的功能保全与重建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学院教师参与完成的“奥美拉唑系列产品产业化与国际化的关键技术开发”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离新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金银花提质增效、综合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学生培养成效显著,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大赛创新二等奖3项,省部级获奖50余项;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17项,其中国家级立项11项。
二、专业建设情况
“十三五”期间,生物制药专业承担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项目,并于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制药工程专业承担“山东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药学专业于2020年获批招生。
建设了《生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和《药物化学》5门在线开放课程。《生物化学》课程在智慧树平台成功运行7轮,累积注册人数超5000人,完成课程人数3300余人。学院共获批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7项;出版教材2部(科学出版社),发表教研论文20篇,其中EI论文2篇,核心期刊6篇。本专业教师参加省部级教学竞赛8项,其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2018年,学院教研项目“以工程素养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校研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均获山东省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人才培养情况
学院始终以“产出”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按照“提升就业层次和质量”的总体思路,研判形势,抓住机遇,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近年来,学院多次被授予“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就业率及考研率均位居学校前列,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高质量、应用能力强的“综合型”、“实用型”人才。学生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13项,在全国生命科学类大赛、山东省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生物医药技能大赛、挑战杯等各项赛事获奖50项。
四、服务社会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与抗体药物与靶向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药明康德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建设了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拥有山东省药物分子设计与高端制剂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和山东省纳米药物与释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四个校内实习基地;与中泰药业公司联合成立中泰-聊城大学研究中心,从事新药研究与开发;与奥克特化工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医药中间体研发中心,联合开展医药中间体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