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创新举措、综合施策 加快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武汉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丰富选鉴方式、创新培养模式、促进交叉融合,积极培育创新文化、科学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浓厚氛围,努力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组织领导,汇聚创新发展动能。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拔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系统设计多维度、多层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学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方案》,在建好自然科学基地班和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班的基础上,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成立“弘毅学堂”并作为统筹单位,牵头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组建由本科生院、“弘毅学堂”及学科责任教授等组成的拔尖人才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作组,负责制定师资选聘、学生选拔、专业分流、国际交流等具体实施方案。以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契机,遵循“扬优、固基、显特、扶新”的学科建设思路,进一步推动基础学科专业建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实施“一流基础学科行动计划”,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深化本科教育质量改革,设立课程教学、教材建设、示范课堂、课程思政、教师发展等建设专项,不断推动一流学科专业改革创新,在基础学科领域共获批3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丰富选鉴方式,夯实后备力量储备。连续10年实施“英才计划”,通过组织文献阅读、科学报告、实验室科研课题实践等,吸引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走进大学,近距离感受基础学科魅力,充分激发学生投身基础研究的兴趣和动力。如,围绕空天探测相关学科,联合优质生源基地中学建设“空天探测实验室”,打造《微小卫星+空天探测》等前沿课程。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与学校大类招生有机结合,通过高考录取、新生进校二次选拔、学习1—2年后动态分流等方式,构建“学科兴趣、知识能力、意志品质、心理素养”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多时段、多模式、多角度选拔优秀人才。遵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规律,不断完善“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实行新生入校后按照文科、理科两大类进行培养,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分类设置公共基础课,一年后再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相关专业,加强对进入拔尖计划学生的综合考查、科学分流、精准培养。面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基础学科专业的学生,探索实施“弘毅学堂+专业学院”的“双院制”学生发展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建立更加多元、更加开放的成长通道。深入推进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改革,面向本科生开设学科前沿、研究方法、专业选修、研究学分等课程,建立健全本硕博课程有效衔接机制,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攻读基础学科研究生,加快推进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内涵发展路径。按照“强化基础、鼓励创新、拓宽口径、促进交叉”的理念,持续完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育人和育才有机统一,开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中国精神导引》等基础通识课程,着力构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通识课程体系,强化学生重品德、肯担当、有作为的价值追求和使命驱动。在达到相关要求前提下,允许学生改变学科(专业)方向、免修相关课程,提高学分制的灵活性,为人才成长发展留足空间和时间。设立本科荣誉学位,“一人一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增设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荣誉课程、学科前沿课程等,在专业发展上给予拔尖学生更多选择。成立大学生科研训练专家委员会,以2个学分必修课的形式,将科研训练纳入基础学科专业学生培养方案,设立学生专项科研基金及配套奖励政策,鼓励相关科研单位开设特色专项选题,建立全过程科研训练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提升自主研究能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聘请海外专家学者到校授课、讲座或担任导师;举办“第三学期国际课程”,加大优质国际师资、课程的引进力度;设立“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专项奖学金”“本科生世界一流大学线上国际课程补贴”等奖励资助,依托相关校际交流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支持学生参加国际访学、交换生项目,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成立学科竞赛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4个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立足专业、重视实践,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促进交叉融合,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把促进交叉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基础学科建设为牵引,通过建立双学位试验班、复合型专业、跨学科课程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如,在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方面,汇聚哲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培养基地资源,设立数理经济和数理金融、数字经济、哲学—政治—经济(PPE)、哲学—法学—经济(PLE)跨学科融合试验班。成立人文高等研究院等一批交叉研究平台,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各基地学科责任教授,同时汇聚“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共同参与创新培养理念、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等工作,切实以学科优势、研究优势、人才优势共同推动培养质量提升。如,地球物理学拔尖基地打造以院士、国家教学名师、qrhg、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等为主讲的“名师课堂”——《地球与空间科学概论》,带领学生接触科学前沿;物理学拔尖基地实行“本科生能力提升计划”,建立拔尖计划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渠道,遴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博士生导师担任本科生学术导师,积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和针对性的指导。依托学校“梅园”学生社区,实行不同基础学科专业学生混合住宿制度,为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交流提供便利,进一步激发学生交叉思维、提升复合能力。建立责任教授、博雅导师、学业导师、学术导师“开放时间”制度,定期开展博雅论坛、读书会、周末艺术沙龙、东湖绿道徒步行等活动,以“浸、养、熏、育”为一体,推动实现“知、情、意、行”协同发展,努力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来源:教育部简报〔2023〕第18期
聊大要闻
-
聊城大学龙舟队亚锦赛包揽九金2024-10-14
-
聊城大学在山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月展示活动各项目中全部获奖2024-10-14
-
学校召开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重组(第二批)申报工作推进会2024-10-12
-
中澳海外研学中心正式揭牌2024-10-12
-
聊城大学部署博士学位授权申报师资队伍建设工作2024-10-12
-
聊大教师在《光明日报》发文 倡导“让千年大运河绽放时代光彩”2024-10-12
-
聊城大学在山东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中喜获佳绩2024-10-12
-
学校召开十二届省委聊城大学党委第四轮巡察动员部署会2024-10-12
-
聊城大学举办AI赋能辅导员工作培训2024-10-11
-
学校3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