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关于修订202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

 

教函[2024]30号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和人工智能创新行动战略要求,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结合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意见,学校启动202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修订范围

2024年、2025年招生的所有本科专业。

二、修订原则

1.相对连续稳定。坚持“传承创新”,充分吸收2022版及以前培养方案的成功经验,修订前后内容应有继承性和稳定性,既要减少对学籍变动、重修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又能够进一步根据专业领域的知识发展和未来人工智能社会人才需求变化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各类标准的底线要求,并结合审核评估专家组意见,做出恰当调整,在保持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总体不变、总学分不变的基础上,优化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学分、学时结构及比例,尤其是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修订202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需构建课程逻辑关系图,清晰展示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补充关系以及替代关系(参考图见附件2)。

2.强化数智赋能。坚持“面向未来”,充分研判大数据、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数字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各师范专业要认真研究落实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将数字素养作为师范生的基本要求。

3.拓宽国际视野。坚持“面向世界”,学习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经验,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国内外联合培养、开设双语(英文)课程、拓展交流访学等途径,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

4.深化产教协同。坚持“融合发展”,根据培养目标,探索差异化、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相互匹配、相互促进。集聚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中小学校等各方资源,打造产教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供需匹配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共同体”。

三、修订重点

1.强化数智赋能课程体系

(1)开设《人工智能概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旨在向学生普及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工智能的学科发展脉络及在数字人文、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掌握基本概念,熟悉基础技术模型分类、典型应用场景及常见工具平台。通过结合不同专业的知识特点和案例数据,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简单应用处理的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和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指导。该课程2学分32学时,课程代码为:1701112401,由计算机学院牵头负责在第一学年分学期开设;有开设该课程条件的学院可结合学院专业特色自行开设该课程。

(2)鼓励选修python、数字经济等相关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鼓励未开设与python有关或类似课程的理工农医类专业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鼓励未开设数字信息类有关课程的文科类专业开设《数字经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数字经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由商学院负责开设;python等相关通识选修课程由计算机学院、传媒技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商学院等相关学院负责开设。

(3)鼓励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建造、机械类、智慧农业、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智能影像工程等专业,根据专业对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云计算等多种关键技术的需求,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源特性和专业数据资源,为学生提供跨专业应用创新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应用实践的基本技能。

优化教师教育公共课程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系,增设“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模块内容,由传媒技术学院负责。

鼓励其他专业结合多种关键技术的需求,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课程资源,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课。

(4)鼓励各专业自主开设数智赋能交叉融合专业课。各专业充分利用大数据和计算模型,更新优化专业课程内容,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基于行业、产业需求,开设1-3门跨学科的数智赋能交叉融合专业课程。

2.鼓励开设双语(英文)专业教育课程

非外国语言类专业需开设1-3门双语(英文)专业教育课程,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

3.变更《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名称

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课程名称变更为《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二)》课程名称变更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学分、学时、开课学期均不变。

4.优化课程体系,规范学分学时

各专业围绕办学定位和专业优势,结合国家发展、区域特色和行业需求,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学分结构,规范学时学分的对应关系和结构比例,优化实践学分结构比例,提高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和对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支撑度。

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或较大幅度调整课程体系的专业,须广泛调研、充分论证专业培养方案,并做好研讨记录表(附件3),撰写论证报告(附件4)。2022版培养方案修订时未提交研讨记录表、论证报告的专业,请在此次修订中一并做好相关工作,提交研讨记录表、论证报告。

5.同步修订相关课程标准和辅修专业培养方案

开设辅修专业的学院应同步修订辅修专业培养方案,同一专业主修、辅修培养方案应设置相同的专业核心课程。各实验班、卓越班等应同步修订培养方案,以适应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

有意申报增设微专业的学院,可同步修订培养方案、申报增设微专业(有关文件及参考材料请见:《聊城大学微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https://jwc.lcu.edu.cn/docs/2022-6/20220622173249402926.pdf、《微专业培养方案》https://jwc.lcu.edu.cn/jxyj/449389.html)。

同步做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工作要求和参考模板请见《关于开展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内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通知》(教函[2023]20号,链接:https://jwc.lcu.edu.cn/tzgg/503488.html),理顺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前置、后置课程,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加强课程教学模式和学业评价改革,特别是大学外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生导论课等课程教学改革,强化过程考核和督导,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目标要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实践创新的积极性,提升学习质量和成效。

四、材料提交

各学院提交材料如下:(1)于7月10日17:00前,将研讨记录表、论证报告、装订成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纸质版(均需专业负责人、学院教学负责人、学院院长审签并加盖学院公章,加目录和白色布纹纸封皮)各1份交至教务处教学研究科,以“xx学院202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命名的word、pdf电子版发至lcujwc@163.com;(2)于9月13日前提交更新后的课程标准pdf版(以“xx专业课程标准2024版”命名)发至lcujwc@163.com。

各学院提交的纸质版、电子版的排版要美观大方;同一表格需要多页时,每页必须保证表头的完整。

联系人:黄春平  韩丽华,联系电话:8239402,电子邮箱:lcujwc@163.com

附件:

1.202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板

2.课程先行后续关系图(参考示例)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研讨记录表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教务处

                                2024年6月11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