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聊大要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代社会发展” 学术研讨会在聊城大学举办

  11月23日至24日,由山东省民俗学会、聊城大学主办,美术与设计学院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代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聊城大学举行。来自山东民俗学界和省外各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16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白成林,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省民俗学会会长张士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齐鲁师范学院原副校长、教授刘德增主持开幕式。

  

  白成林在致辞中表示,聊城处于黄河与运河的交汇区域,自古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走进新时代,聊城大学进一步坚持“四个面向”,紧紧围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主动协同黄河流域省区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积极链接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联盟、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产学研合作,不断汇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张士闪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山东省民俗学会全体同仁,向承办会议的聊城大学和具体承担会议工作的美术与设计学院表示诚挚的谢意。他总结回顾了在过去一年里山东省民俗学会在成立专业学术机构、举办高层次学术论坛、项目申请、论文发表、著作出版、成果获奖等方面取得的不凡成绩。希望以此次学术年会为契机,山东省民俗学会各位同仁将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励精图治,多做实事,一起开创山东民俗文化事业新的辉煌。

  在开幕式上,颁发了“山东省民俗学会2024年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主旨报告环节由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黄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兆林主持。温州大学黄涛在讲演中考辨了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在历史上的分立、连接与融合,探讨了七夕节爱情元素的产生、演变的脉络以及当代重建。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杜庆余以从考古发现观察到的汉代民居为切入点,从考古发掘的汉代画像砖石、壁画、建筑明器和其他实物,阐发了汉代民居的庭院布局、建筑式样、建筑结构以及装饰特色等情况。江苏师范大学张宗建以冀鲁豫解放区新年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主题性叙事策略的分类总结,展现了冀鲁豫解放区通过视觉图像向民众传达并塑造全新的民族国家形象的过程。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郑天一基于鲁西地区民间年画发展的分析,从“抗日机制”与“民间审美”图像同构的视角,探讨了鲁西解放区年画改造演变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报主任编辑项江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张从军,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加华,则分别针对四位报告人的演讲议题做了精彩点评。

  大会设置了“非遗保护研究”“民间艺术研究”“民间习俗研究”“田野调查研究”“民间文学研究”等8个论坛分会场,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大学、广西艺术学院、鲁东大学、烟台大学、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信韩大学(韩)等国内外83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基层一线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相关议题作学术报告、分享研究成果。讨论深入热烈,气氛轻松活跃。与会学者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整体登上了新的台阶,取得了更大的跃升。与此同时,随着对文化遗产保护意义的广泛宣传和遗产价值的充分展示,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与热情空前高涨,有力营造了有利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审核  张兆林)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

Baidu
map